凌爱珍:德艺双馨的艺术典范
在戏迷心中,提到那些深受敬佩的老一辈艺术家,大家不约而同地会想到“德艺双馨”四个字。而提到凌爱珍,尤其是对我们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迷来说,这个名字几乎如雷贯耳,带着一种深深的敬仰与怀念。对于许多年轻人,尤其是沪剧界的年轻从业者,或许对她并不熟悉,但她的艺术成就却在时代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我的妻子在读中学时,常常跟随她的外祖母去剧场观看凌爱珍的演出。时光荏苒,岁月流转,至今每当提到这位老艺术家,妻子总是满怀敬意与热情,津津乐道,至今对她充满敬仰之情。
那么,是什么让这位老前辈演员如此广受赞誉,赢得了戏迷的心呢?简而言之,就是那四个字——德艺双馨。
艺术造诣与独特风采
首先,不得不提凌爱珍在艺术上的造诣。她的嗓音具有独特的魅力,不是那种明亮清脆的嗓音,而是带着一种朦胧、略带沧桑的磁性,听上去既温柔又深情,仿佛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。她的歌声并不浮夸,但却能准确表达出角色的内心世界,那种复杂的情感与心绪,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真正感受到。她的唱腔更是自成一派,简洁、朴实,但每一句每一声都充满了情感的波动。
展开剩余73%然而,作为沪剧演员,凌爱珍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。她不仅依赖于声音条件或唱腔的独特,更重要的是她能够生动地塑造每一个角色。她的高贵气质几乎是与生俱来的,这种优雅和气度,不是靠外在的技巧能够模仿出来的。她在舞台上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场,常常让人觉得她如同仙女下凡。尤其是在《雷雨》中,她塑造的女主角繁漪一角,被誉为“活繁漪”,完全展现了她超凡的艺术造诣和不可复制的个人魅力。值得一提的是,她的台步也是一大亮点,每次穿上旗袍走上舞台,都像是舞动的诗篇,令人目不转睛。遗憾的是,这些精彩的瞬间并未被影像所记录下来,成了永远的遗憾。
一位伟大的“伯乐”
谈到人品,凌爱珍后期的作为更值得我们称道。50年代初,凌爱珍决定牵头组建爱华沪剧团。她着手招募新人,目光很自然地落在了她的老朋友王雅琴身上。王雅琴在沪剧界声名显赫,旗下有不少年轻的学徒。凌爱珍慧眼识珠,迅速相中了袁滨忠。这位年轻人的嗓音条件非常出色,令王雅琴一时舍不得放手。为了挖掘这颗潜力股,凌爱珍不惜三番五次向王雅琴提出请求,并且做出了一个坚定的承诺:“相信我,我会拼尽全力让袁滨忠成才!”最终,这番话打动了王雅琴,她同意将袁滨忠交给凌爱珍。
凌爱珍深知如何培养新人,尤其是那些初入行的演员。她非常清楚电台在推广沪剧、培养观众方面的作用,因此除了安排袁滨忠饰演一些小角色外,还安排他和韩玉敏一起到电台去演唱、录音。这一举措果然取得了显著效果,袁滨忠很快在上海的沪剧圈内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。这个年轻人聪明、努力,富有创造性,很快便在凌爱珍的悉心指导下迅速成长。在她的精心调教下,袁滨忠从小角色做起,逐步成为爱华沪剧团的核心人物,并开始在一些情感浓烈的剧目中担纲主角,如《苗家儿女》《少奶奶的扇子》等,逐步形成了袁派唱腔的雏形。
师徒情深与艺术成就
而当沪剧界筹备一场盛大的活动——沪剧各流派代表人物的大汇演《雷雨》时,凌爱珍放弃了女主角繁漪的机会,反而竭力推荐袁滨忠出演二少爷周冲。令人惊讶的是,凌爱珍居然愿意让年轻的袁滨忠担此重任,而她自己却毫不犹豫地退出了这场盛会。虽然这让袁滨忠一时间陷入了尴尬,他直言不愿意代替凌爱珍出战。但凌爱珍以“母亲般”的深情劝慰了他。她耐心地对袁滨忠说:“滨忠,我们已经有些年头的师徒缘分了,你知道,我对你有多好。你愿意做我儿子吗?那就听我一句话,把这个机会让给你。”她的真诚话语打动了袁滨忠,最终他决定接受挑战。
最终,大汇演轰动了整个上海,袁滨忠的表现一鸣惊人,他所演绎的角色充满血肉,真挚感人,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好评。袁派艺术和爱华沪剧团的名声也因此在沪剧界牢牢扎根。凌爱珍则继续不遗余力地为袁滨忠寻找合适的剧本,终于让他们找到了现代剧《红灯记》。为了让袁滨忠更好地诠释李玉和这一角色,凌爱珍还特别邀请电影导演应云卫来剧团指导,精心打磨表演。经过精心调教,袁滨忠成功地塑造了李玉和这一形象,他的表演朴实无华,却打动人心,完全摆脱了过去“沪剧王子”的形象,展现了角色的坚韧与真挚。
无尽遗憾与深深敬意
然而,命运总是如此无情,袁滨忠英年早逝,未能为沪剧留下更多的经典之作,这对凌爱珍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。她曾深感自己突然衰老了几十岁,因为她失去了这个既是弟子又如亲儿子般的艺术传人。
对于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,我充满了由衷的敬意。我或许无法达到她那样的艺术造诣和人品修养,但我可以做到真诚地向她致敬,向她学习。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,除了让大家认识到这位伟大的“伯乐”,也希望年轻一代的朋友们能从她的事迹和精神中汲取力量,学习她为艺术付出的坚韧与无私,感受到她那份对戏剧、对后辈的深情厚意。
致敬,凌爱珍!
发布于:山东省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